找到巢狀通訊群組,但已啟用一般限制檢查

[本主題的目的是要說明 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工具所引出的特定問題。您只應將它套用到已執行過 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工具且有遇到該特定問題的系統。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工具可免費下載,它會從拓撲中的每台伺服器遠端收集組態資料,並自動分析該資料。產生的報告會詳述重要的組態問題、潛在問題及非預設的產品設定。遵循這些建議,您便能達到較佳的效能、延展性、可靠性及執行時間。如需此工具的相關資訊或是要下載最新版本,請參閱 Microsoft Exchange Analyzer (https://go.microsoft.com/fwlink/?linkid=34707)。]  

上次修改主題的時間: 2006-08-21

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工具會在 Active Directory® 目錄服務中找到的所有網域中,針對每個通訊群組物件查詢下列屬性,以判定是否有任何群組根據群組中的成員用於設定傳遞限制:

dLMemRejectPermsBL

包含不接受來自此群組之郵件的收件者或連接器 DN。

dLMemSubmitPermsBL

包含接受來自此群組之郵件的收件者或連接器 DN。

如果 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發現有用來設定傳遞限制的群組物件,則 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會檢查那些群組,以判定它們是否包含任何巢狀群組。

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也會讀取下列登錄機碼,以判定 RestrictionMethod 登錄值是否存在以及其設定方式: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MSExchangeTransport\Parameters\RestrictionMethod

若下列條件為真,Exchange Server Analyzer 就會顯示警告:

  • 通訊群組成員是用來設定傳遞限制。
  • 已設定傳遞限制的通訊群組中,具有巢狀通訊群組。
  • RestrictionMethod 登錄值存在且已設定強制一般限制檢查。

此警告指出,雖然 RestrictionMethod 登錄值設定為一般 (非階層式) 限制檢查,但是已設定傳遞限制的通訊群組內嵌其他通訊群組 (巢狀)。如果通訊群組包含巢狀通訊群組,則一般限制檢查將不會正確地識別允許或拒絕的寄件者。進行一般限制檢查時,不會展開巢狀通訊群組。

分類程式的預設行為是:以遞迴方式展開通訊群組,並對每一封通過系統的郵件執行限制檢查。

當您傳送郵件給接受或拒絕來自通訊群組之郵件的使用者,或透過接受或拒絕來自通訊群組之郵件的連接器傳送郵件時,郵件分類程式必須展開通訊群組的成員,並取得成員 DN 的完整清單,然後以該 DN 清單與寄件者 DN 清單進行比較。兩份清單的 DN 相符時,便會執行存取操作或拒絕操作。如果通訊群組是其他通訊群組中的巢狀通訊群組,則系統也會展開該巢狀通訊群組。

RestrictionMethod 值決定分類程式將如何處理限制。如果將 RestrictionMethod 的值設為 2,則伺服器檢查限制時,此執行 Exchange Server 之伺服器上的傳輸元件將不會展開通訊群組成員。此組態可為限制檢查提供最佳效能。此外,若要讓 RestrictionMethod 登錄項目生效,包含具有傳遞限制之使用者的所有通訊群組必須沒有子群組。也就是說,受限制的通訊群組必須沒有巢狀通訊群組。

若要處理此警告,請不要在啟用一般限制檢查時針對傳遞限制所使用的其他通訊群組內放入通訊群組,以形成巢狀。

詳細資訊

如需非階層式限制檢查的詳細資訊,請參閱考慮檢查非階層式限制

如需通訊群組限制對 Exchange 郵件流程之影響的詳細資訊,請參閱下列 Microsoft 知識庫文章:

若需 RestrictionMethod 登錄值的相關資訊,請參閱 Microsoft 知識庫文章 895407<在 Exchange Server 2003 中根據通訊群組設定傳遞限制後,傳遞到本機信箱及外部信箱的郵件速度比預期慢>(英文) (https://go.microsoft.com/fwlink/?linkid=3052&kbid=895407)。

若需有關登錄值的詳細資訊,請參閱微軟知識庫文件 - 277872<XCON:Connector Delivery Restrictions May Not Work Correctly>(https://go.microsoft.com/fwlink/?linkid=3052&kbid=277872)。